随着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养老事业随之进入了又一个顶层设计的政策密集期。 同一时期,银保监会也相继下发《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和《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一方面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并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另一方面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更多的银行理财公司得以参与到官方指定的养老金融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两项扩大后的试点,都将从3月1日,也就是今天正式实行。 按照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这10万亿级别的市场缺口,曾经是商业养老保险在未来的最大底牌,也被保险行业视为自身的囊中之物。不过,自养老金融的概念逐渐盛行以来,不仅几乎覆盖了原先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也不再是保险公司的一亩三分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成建制地入局,甚至有着抢占商业养老正统之势。但不论如何,第三支柱养老对保险业与银行业,皆为不能放弃的未来增长空间。 于是,此次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在同一时间启动试点范围扩大,几乎可以看作是保险与银行又一次站在养老金融的赛道上的同时起跑,而这回,无疑是更加直面、直接的竞速,甚至将会是一场堪称“中门对狙”的较量 1 -InsuranceToday- 仍处初级阶段,养老还是保险的营销手段 据媒体报道, 本轮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于6月1日,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试点险企包括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等6家险企。截至年1月底,8个月的试点累计保费达4亿元,累计保单近5万件,还包括了近万名的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 专属养老保险有着严格的领取年龄,与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相衔接,并且缴费灵活、投保方便,通过“双账户”管理模式,提供稳健型账户、进取型账户,两种不同的投资组合,在领取方面,也更加灵活。比起年启动的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3家参与公司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累计保费约3亿元,此次专属养老试点的业绩要显著得多,而这无疑也增添了市场的信心。 不过,尽管试点扩大至全国,但增加的试点公司只包括养老保险公司,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监管的谨慎态度。毕竟4亿的规模相比于保险业对于养老的目标来说仍然极其有限,而且时至今日,虽然整个行业对养老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对于养老保险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很多公司不过是将养老当做营销手段。比如就在年开门红的启动期间,几乎各家保险公司都大打养老概念,但无论是年金产品还是增额终身寿险,仍然大多是传统的,以储蓄替代为特点的两全型保险产品,甚至在业绩压力下,很多主打产品采取“交三保七”,保障期还较往年有所缩短,其养老功能到底几何?只能说在理论中,大多数寿险产品都是具有,一定的,养老作用。 事实上,对于养老保险,或者说具有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功能的养老保险应该是什么样子,至今并没有明确的口径和定义。可以看到,几年来在公开场合中关于养老保险保费收入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百亿说、千亿说,也有的认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不论面对未来10万亿的缺口,还是年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规模将在未来五年超过3万亿的预测,现阶段的保险行业对于我国养老保障的需求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2 -InsuranceToday- 银行全明星入场,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养老理财分分钟颠覆格局 就在大多数保险对待养老保险还在嘻嘻哈哈地当作营销手段之时,国有大型银行、重要的股份制银行已然迅速入局。 年8月19日,号称养老保险国家队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达.5亿元,股东包括了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及邮储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其中五大行均为第一档股东,各持股8.97%。而来自保险行业的股东仅有持股比例1.79%的泰康人寿。 可以预见的是,在保险行业长期无法有效填补巨大市场缺口,对老金融改革要求不断清晰的情况下,这家有着浓厚大型银行色彩的国民养老公司也必将承担起在第三支柱养老金领域保险公司们至今没有做到的事情。 当年9月,银保监会还下发了《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允许工行、建行、招行及光大的理财子公司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个地区率先开展养老理财试点。在此次的试点范围扩大中,地点增加了北京、沈阳、长春、上海、广州、重庆,机构也增加了交行、中行、农行的理财子公司及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同样形成了五大行及重要股份制银行的全明星阵容,并且产品试点额度达到亿元。 银行的综合金融属性与客户基础优势可以说是显而易见,无论是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还是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都可以在银行的场景下得到有效的推动。同时,在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以逐渐确立的背景下,一方面养老理财等产品无论在收益上还是管理年限上,都将对传统的保险年金产品构成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出现本身也已然打破了由传统保险公司把持的养老保险壁垒,这不仅将挤压原有保险公司的未来空间,也很有可能动摇险企们在养老领域的根基。至少,颠覆现在的格局,银行们绝对有这个实力。 3 -InsuranceToday- 直面银行竞争,转型与惯性下险企不能将路走窄 其实早在几年前,银行便已在试水针对老年客户的养老理财类产品,并且达到了数百亿的规模,尽管这类产品期限也相对较短,养老功能有限。只不过,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持续释放之下,在养老金融方面银行显然有着更大的潜力。 如今,围绕商业养老的竞速已经全面开启,而保险行业的应对准备似乎并不是那么充分。这几年,整个行业都在转型与改革之中越走越深,关键经营指标的恶化也让险企们压力倍增,尽快稳住业绩、实现破局的紧迫显然比思考第三支柱养老保障更为现实。即使是对养老的重视,也要和具体经营直接挂钩。这就使得现在的险企对于养老有着名校的高客营销情结,希望将养老保障作为吸引高净值客户,完成大额高价值保单的重要手段。 就算是如今业内声名鹊起、引领潮流的养老社区+保险模式,其中对接的保险产品更多还是作为养老社区的“门票”与“入住资格”,本质上也是为有一定收入能力的客户提供一种有质量的养老选择,仍然是高客思维的的体现,本身其实与养老保险,或者说与严格符合要求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无关。 如果凭借这种对养老的理解,显然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主体是无法与银行竞争,甚至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连生存都将成为问题。毕竟,靠那些空有养老名头的寿险产品,可是很难与银行及财富、信托等金融行业争夺高客,而随之拱手相让的,还有更为广阔、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市场,路就这样越走越走,直至彻底边缘化。 后记 顶层已经定调,行业应找到自身的定位 在《“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便明确要求“有序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其中指出: 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引导全社会树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险理念。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研究建立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机制,支持被保险人在失能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用于护理费用支出。支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积极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加强涉老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严禁金融机构误导老年人开展风险投资。 除了鼓励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养老保险仍然有着一定的篇幅与地位,并且在文件中已经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养老保障的普惠性。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即基本养老保险日益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面向普惠大众、承担起多层次养老结构体系重要一环作用的商业养老保险服务是如今社会、国家和大众对保险的根本要求。 而在此基础上,保险行业专业性和服务性才能得以完全地发挥,并且体现在更多的环节上,比如一直以来为国家反复强调的长期护理保险。同样在这份文件上还指出: 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协同促进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职工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相适应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待遇保障范围和基金支付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认定、等级评定等标准体系和管理办法,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保障项目。做好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以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的衔接。健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体系。 不论如何,对于保险行业未来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顶层设计已经做出了规划,无论行业在与银行的竞速真正成绩如何,也能在这场养老的庞大市场与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当然如果保险行业不去做,仍会有别的行业能做到,就比如,还是银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7986.html |